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綠色生產力就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將新要素和新技術優化組合,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近年來,甘肅省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3年,甘肅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6.2%,優于全國平均水平9.4個百分點;細顆粒物濃度為25.8微克/立方米,優于全國平均水平。7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5.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5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體。甘肅省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動力。
當前,環保產業處于大規?;岢蓖巳ブ蟮恼{整周期。一方面,行業增量空間相對有限,傳統環境市場需求趨于穩定,整體面臨增長慢、盈利難的困境;另一方面,傳統的產業模式進入瓶頸期,尋求新的增長點的難度加大。傳統環保產業已進入存量資產高質量運營新階段,環保產業正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等領域拓展,細分領域如環保解決方案、減污降碳協同化改造、廢物資源循環利用、降本增效可持續運營服務等將成為產業重點形態。那么,環保產業應該如何在新的目標要求下主動作為?要發展環保產業的新質生產力,首先要向“高端化”轉型,具體而言就是探索新模式、構建新業態,抓緊培育綠色新質生產力,搶占“新賽道”。
優化綠色要素配置,開展全省排污權交易
在探索新模式方面,環保產業要突破傳統的范疇,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中“源頭預防,系統保護,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聚焦區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要求,堅持國家指導、省級統籌,加快全面開展全省排污權交易工作,并將此作為全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抓手。一是充分發揮甘肅省排污權交易試點的良好基礎,按照“重點突出、逐步推進”原則,建立省、市、縣三級排污權指標儲備和調配機制,優化全省重大項目指標保障,形成區域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二是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支持,開展黃河上游的跨區域排污權交易國家級試點,建設黃河上游排污權交易平臺,匯聚要素資源和資金。
創新生態治理模式,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
環保產業不僅涉及末端治理環節的減污降碳,還涉及上下游產業鏈上的資源、能源再生和循環利用。加快推進EOD項目開發,建立省級項目庫,指導各地加快謀劃實施一批生態環境關聯度高、經濟發展帶動力強的EOD項目,組織實施總投資125億元的4個EOD項目,促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有效融合,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加強EOD項目的金融支持,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良好環境激活區域經濟,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引擎。
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推動環保產業集群發展
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下,生態環境保護的內涵向著全過程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延伸。立足于全省資源稟賦和基礎優勢,甘肅省積極落實國家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按照“大基地、大區域、大企業”帶動戰略,發揮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大型省屬企業等資源集聚作用,積極布局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環保裝備等綠色產業領域。出臺綠色環保產業年度招商引資方案,編制支持政策清單,爭取更多綠色環保項目在甘肅省落地。創建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園和產業集群,形成有地方特色發展潛力的新質生產力。
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抓好“無廢城市”建設
按照“資源化、循環化、再利用”原則,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推動產業集聚循環發展。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近期發布的《甘肅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指導蘭州、天水、金昌、蘭州新區4地國家“無廢城市”建設,開展省級“無廢城市”創建,推進工業、農業、生活等領域的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整合污染源自動監控、交通運輸等數據,對固體廢物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平臺進行全面升級,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對省內涉危險廢物企業“產廢—轉移—處置利用”全過程數據進行多維度、可視化智能分析展現,通過打造“科技+”現代化固體廢物數字化職能監管體系,利用視頻、物聯、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危險廢物全過程智能化監管。
強化大氣治理經濟手段,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堅決打贏打好大氣污染防治這場硬仗,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創造良好生態環境。深入開展重污染天氣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緊盯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四類污染源”,加快推進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治理和冬季清潔取暖改造,強化機動車環境污染監管,通過建立碳普惠等市場機制減少低空面源污染,加快老舊機動車的淘汰更新和新能源車使用,多點發力、多措并舉、立體施策,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改善,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進超低排放改造
傳統產業是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基石,甘肅省產業轉型升級可挖掘的潛力巨大,要引導傳統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合理布局。加大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煤炭電力等傳統重化工業和傳統制造業高新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圍繞煤電、鋼鐵、水泥、焦化、燃煤鍋爐等行業和領域超低排放改造要求,已謀劃確定項目8類152個,高質量推進酒鋼、榆鋼、蘭鑫鋼鐵超低排放改造,推進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白銀公司和金川公司有色冶煉行業深度治理,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深化碳排放權交易,推動“雙碳”目標實現
環保產業要真正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抓住“雙碳”目標帶來的發展機遇,實現碳價值管理與業務發展的相互賦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指導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的行業企業做好登記開戶、配額履約等工作,結合國家自愿減排碳市場的建設情況,積極做好甘肅省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CCER項目的開發儲備工作,推進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設和相關碳金融工作。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構建外向型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在歐盟碳關稅對供應鏈上下游影響加劇的背景下,甘肅省圍繞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配套服務,進一步提升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西移的競爭力,構建“引領國內、對標國際”的綠色低碳供應鏈、配套鏈,形成內聯國內、外接亞歐的裝備制造中心和低碳服務中心。